青未了/乡村集市民俗散记之六

齐鲁壹点2023-06-14 16:26:46

乡村集市民俗散记之六

踩高跷 扭秧歌

文|田樱 图|孙发辉


【资料图】

那年过春节,到乡下最热闹的就是看大秧歌。

那时,吃过晚饭,便隐约听到秧歌的鼓点声和唢呐声,从远处断断续续传了过来。

当年东北的大秧歌,大都是以踩高跷为主。高跷一般要一米来高,踩着高跷,秧歌队员就有两米多高了。因此,人们一听到秧歌的锣鼓点儿,老远就能撩见暮色中的高跷秧歌队。高跷秧歌队慢慢向这方扭来,越扭越近。秧歌队员手持着纸糊的花灯,和孩子们用木棍挑着的灯笼,使人声鼎沸的一条村街,在天色暗下来秧歌队依然劲舞。

那时秧歌队,无论是“踩高跷”、扭秧歌的人物扮相,都是多种多样的,扭起秧歌来,也都是幽默活泼,十分逗人。无论是手中舞着长长烟袋杆,头上戴着黑大绒老太太帽的高跷队员;还是手持拐杖,下巴上挂着长胡须的队员。还有舞着金箍棒、头戴紧箍咒、身穿虎皮裙的“孙悟空”,肩扛八齿钉耙、身着宽肥黑衣、头戴猪脸面具的“猪八戒”;也有一身素服妆扮的“白蛇”、一身绿衣妆扮的“青蛇”等等,都是引人逗乐的。

其实,所谓的扭秧歌,好看的主要还是高跷队。各种扮相的人物,按着预定的排列顺序,分列两队,踩着秧歌点,扭着向前行。一边扭,还一边逗着趣儿,前前后后,你左我右。在边扭边向前的行进中,还要两队扭着交叉,变换着队形。这“扭”,是人的整个身子要随着高跷“扭”。由于踩着高跷,不扭起来就要上晃,甚至可能摔倒,只有扭起来才更稳当,要靠不停地扭动来平衡高跷上的身体。而与踩高跷不同的秧歌队则更加轻松灵活。只要按着锣鼓点儿舞动秧歌步就可以了,手中的扇子、彩帕,腰系的彩绸,无论怎么舞,动作多么大,都不用担心摔倒。还有,队伍中的“跑旱船”,一个用彩绸扎制的船型道具,在队伍中间左飘右摆,就像是在水中游荡。“旱船”是靠女演员在“旱船”里边操控,让小船的头尾随着波浪起伏上下飘动,船前边还有一位“艄公”在划着船桨。还有,更为活跃的,就数队伍中的那些个大头娃娃。一个个夸张的大头道具,罩在秧歌队员们的头上,伴着队员的扭动,那大头左摇右摆,前观后瞧,引得众人乐。秧歌队里还有耍狮子的。秧歌队里的耍狮子,有两头狮子,是由四个人两两分工装扮的。彩色狮子装束里边,由两个人一前一后支撑着。当狮子舞动起来时,前边顶着狮子头的队员还好,身体是直立着的,可后边的队员却往往要躬着身体,用两手搂着前边队员的腰。每扭上一会儿,耍狮子的队员就要掀开彩妆,直起身子跟着队伍向前走一段,然后再披挂起来扭一阵子。他们的精彩表演,给人们带来了赏心悦目。

活灵活现的秧歌表演,大红大绿的秧歌队伍,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欢快气氛,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深印象

图片摄影简介:孙发辉,

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会员

中国农业银行摄影家协会会员

辽旅摄影家协会会员

大连金融摄影家协会会员

作者简介:田樱,本名田俊明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曾任大连市散文学会会长,辽宁省散文协会理事,大连市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,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会长,现为大连市作家协会顾问。

著有:《榴槤情》、《樱花情》、《草屋情》、《峇厘情》、《吴哥情》、《基纬情》、《雅典情》、《海天片羽》、《樱》、《岁月情》。

壹点号 既望文学
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
关键词:

上一篇:焦点快看:2023款保时捷帕拉梅拉 E-Hybrid豪华轿跑
下一篇:最后一页